攀枝花市仁和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创新“1355”工作体系,沿大河城市活力轴打造一条“各美其美·美美与共”的互嵌式社区示范带,实施“文化润心、共治润行、富民润域”三大行动,以“五嵌”促“五共”,构建“融容仁和”互嵌共富新格局。
一是优化空间互嵌,推动和谐共居。立足“一城一环一带”发展格局,优化“一轴三带多组团”空间布局,打造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新空间。利用闲置空间建成24个口袋公园(18.89万平方米),以村史馆、民族团结文化长廊、主题广场等为载体,设置景观小品和共同体意识标识,形成“一步一景、一景一韵”的民族团结展示带。配套86个智慧化“幸福驿站”和15分钟养老服务圈,完善普惠性公共服务。启动“仁和区共富共美城市有机更新攻坚行动”,统筹老旧小区改造与嵌入式安居工程,全区超过10493个家庭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,形成“楼栋有各族、单元无隔阂”的多元共居格局。
二是厚植文化互嵌,推动价值共融。以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,打造“仁人向党”“仁人论理”品牌,构建三级宣讲网络讲好“五史”。创造性转化“谈经古乐”“羊皮鼓舞”等非遗项目,开发广场舞版非遗课程和技艺体验课堂,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。依托“五大平台”开展“百姓大舞台”“知时节读书会”等品牌活动,结合重要节日举办“同跳一支舞、同唱一首歌”等主题实践,形成“月月有展演、季季有主题”的常态化交往机制。深挖迤沙拉村、苴却砚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,推动文旅融合,在传承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,增强各族群众凝聚力。
三是强化经济互嵌,推动发展共荣。以就业链、帮扶链、产业链为抓手,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。创新打造“和美家”就业服务体系,建成99个基层站点,集成就业创业、技能培训、岗位对接等46项服务事项。构建“技能培训—岗位对接—增收致富”闭环机制,配套建设共富食堂、集市等便民设施,形成“家门口”就业生态圈。实施“强村带弱村”帮扶模式,建立“攀菜共富驿站”促进城乡资源对接,带动民族地区产业升级。创新“三资联动”机制,通过“集体资源+社会资本+村民入股”模式盘活闲置资产,实现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村民变股东。将集体经济发展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,通过产业分红、就业带动实现强村富民,实现集体经济壮大与社区治理提升双赢,构建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互促长效机制。
四是深化社会互嵌,推动民生共享。打造教育公平化、治理协同化、服务便捷化、住房保障化互嵌式公共服务体系。全区公办学校无条件接收随迁子女,外来学生占比达30%,实现从义务教育到中职教育的全覆盖同等待遇。建立“居委会+物业+业委会+社会组织”四方联动机制,整合“石榴籽”“周阿姨”调解平台,形成多元共治合力。深化区域协同发展,与9个周边县区签订《边际协议》,推出5项“一件事”集成服务(其中3项实现全程网办)。印发《仁和区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方案》,为在攀无房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人员提供住房保障。目前区域内超过25%的就业人员,超过40%的新房购买者为外来新市民,推动外来各族群众从“零门槛落户”到“无差别融入”。
五是深化心理互嵌,推动情感共向。实施“石榴籽”工程,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党员干部教育、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成长全过程,通过基层党校、文化长廊和“小手拉大手”等活动深化民族团结。以“一老一小”为重点创新心灵交融服务,构建“三个全覆盖”养老模式,开展老党员家风讲座、专业心理咨询和“敲门行动”,促进社区心理共同体建设。构建“物质保障+精神关怀+社会参与”三位一体帮扶体系,年投入4188.43万元惠及各族群众92238人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