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是规划引领构建全域康养新格局。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,将康养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重点培育。成立县委书记、县长“双组长”制的康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,立足“六度”资源禀赋,高标准编制“康养+旅游”系列规划。按照“强南部、优中部、建北部、育西部”思路,投资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,构建“一廊四区多点”发展格局,六年蝉联全国康养百强县。
二是文化赋能打造特色康养新IP。深挖颛顼文化、傈僳族约德节等民族文化资源,创新开发60余种民俗文创产品,建成5个微型民俗博物馆,成功申报9项省市非遗项目。打造傈僳梯田、“三花节”等特色文旅IP,推出以民族文化为魂、田园风光为韵、阳光康养为核的系列乡村康养产品,年吸引文化体验游客超1008.36万人次,文化赋能产业增加值实现新突破。
三是项目带动培育产业融合新业态。投资建设9个省市级重点文旅项目,打造串联5个乡镇23个村、6大景区的“百里环线”农文旅融合示范带。创新发展“康养+研学+生态”新模式,培育形成乡村旅游、生态疗愈等特色业态。目前全县康养市场主体达476家,金杯半山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显著,康养接待床位突破4万张,单日最大接待能力达4万人。
四是品牌营销激发消费增长新动能。创新“四季营销”模式,打造“中国年味·米易最浓”等三大品牌活动,年均开展成渝等地区专题推介110余场次。建成贤家村康养示范点和四大精品度假区,服务体系持续优化。2024年康养产业增加值突破40亿元,占GDP比重达20%,带动就业1万余人,民族地区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,走出了一条特色康养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。